“不到半年时间,由山东省教育厅牵头、以‘产融融合’为主题的相关会议活动已经举办过三次了……山东省坚定不移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培养……”近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产教融合对话活动(以下简称‘对话活动’)”上,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在介绍该省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的具体实践时如是说。
山东省为何如此重视产教融合发展?这一问题可以从该省在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找到答案。
试点先行,为产教融合打好基础
去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
在此背景下,去年二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实施规划》)出台。今年年初,山东省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聚焦深化产教融合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实施意见》,山东省计划到2022年建成50个左右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遴选10个在新旧动能“十强”产业产教融合领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学校和企业联合体予以支持。到2022年认定1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今年九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山东省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建设省份名单。根据《实施方案》,山东省计划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潘好亮认为:“产教融合充分体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跨界融合化’的要求,在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匹配问题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将山东省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
“先后出台的重要文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好政府的领头规划作用,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为教育改革、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邓云锋表示。
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在山东省教育大会上,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指出,推进教育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需要加快从产教结合转向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实现嵌入式特色化发展。
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加快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嵌入式特色化发展?需要明确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目前,山东省已基本形成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实施意见》从“产业侧”特别是“企业侧”提出了推进产教融合的各项要求,如明确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推进“引企入教”改革、推行企业真实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产业教授”等创新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等,由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
邓云锋在“对话活动”上也明确提出,从四个方面引导校企深度合作:一要强化“需求引领”。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对人才供给的迫切需求,聚焦产业急需急缺学科专业,加快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体系。二是深化深化“引企入教”。让企业更多的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深化“引企入教”。三是加强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四是推进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通过体制变革不断提高综合运用政府财政、基础设施、科技、产业、金融等资源的能力。
这与《实施意见》内容形成了呼应。《实施意见》要求,建立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山东省将推动学科专业与“十强”产业精准对接,培育和打造一批支撑服务“十强”产业的特色专业集群。支持省内高校、职业院校与“十强”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创新综合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由“十强”产业协会牵头,带动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组建十个产教融合联盟,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
11月3日,在“对话活动”上,山东省教育厅与慧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探索政校企联手践行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共促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深度融合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了解,此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新兴专业和产业学院建设、面向前沿产业的高水平示范性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国际合作办学、探索混合所有制多主体办学等。
覆盖面广,参与度深,是此次签署合作协议的特点,作为发挥产教融合主体作用的一方,慧科集团总裁王浩表示,深化产教融合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推动教育与经济转型协调发展。慧科集团在践行产学融合2.0新模式过程中,始终关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打造了多主体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创新训练营、在线学习平台等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智慧云平台慧科云赋能教师与学生,全面支撑高校教学。
此次合作结合山东省教育资源的特点与实际,通过与本科和职业院校合作建设新兴专业和产业学院,对接企业资源和人才生态需求,打造面向前沿产业的高水平示范性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这正好践行了“推动教育实现嵌入式特色化发展”这一要求。
需求导向,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慧科集团董事长方业昌认为,“中国创新发展与经济转型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人才。”
据邓云锋介绍,作为教育大省,山东省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约85万人。但是,与毕业生人数相比,“山东省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仍然比较缺乏。”潘好亮曾表示。
如何解决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缺乏这一痛点难点问题?如何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实施意见》已经给出了答案,《实施意见》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引导各类学校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需要从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今年5月,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山东青岛编制发布《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紧缺急需50个专业目录》(试用)、《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紧缺急需100个职业(工种)目录》(试用)。其目的是实现校企精准对接,打通产学研融合“壁垒”,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引导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紧缺急需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补齐发展紧缺急需技能人才短板。
今年8月,山东威海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五个方面的工作措施:一是启动职业院校依托骨干专业建设二级学院,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设立二级学院、创新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二是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项目,推进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三是依托实训中心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每个区市规划建设1所区域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建设5个院校实训基地;四是发挥职业院校培训优势,广泛开展面向转岗工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中小微企业员工、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到2025年,至少培养50名优秀创业培训师、创业咨询师,培养5000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此次,在山东省教育厅的组织与指导下,慧科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等本科院校,以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济南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分别签署了产业学院共建协议,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智慧物联等新兴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助力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供给侧改革。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样也是此次签署战略合作的高校之一,这是该校在产教协同育人上进行地又一次尝试和探索。“此前,我们已经与其他企业建立了合作,成立了创新教育实践中心,以项目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产业应用型研究中。下一步,在产教融合具体实践中,学校将在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新工科建设上,与慧科加强合作,对接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该校教育处处长方奇志表示。
作为此次签署战略合作的职业院校代表之一,滨州职业学院院长石忠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他认为,“学校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三个发展,服务学生发展,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团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后劲,所以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学,而且要求老师要参与学。下一步,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将会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与发展动力发生深刻转换,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山东作为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试验省份,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给和创新服务提出了新需求,”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白皓表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走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创新理念,主动作为,自觉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作者 | 项佳楚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